• 回到顶部
  • 4000-511-385
  • QQ客服
  • 扫码添加公益小助手

【机构新闻】递爱之家参与2025年罕见脑胶质瘤学术会聚焦疾病社会影响

NEWS

 
 

机构新闻

 

 

 

2025年4月20日,由北京罕见病诊疗与保障学会主办的"2025年罕见脑胶质瘤学术会"在中国北京成功召开。

 

本次会议汇聚了国内神经外科、肿瘤学、罕见病领域的顶尖专家,围绕胶质母细胞瘤等罕见脑胶质瘤的诊疗现状、前沿创新及社会影响展开深入研讨。

 

在会议讨论环节,患者组织"递爱之家"创始人孙文军先生作为唯一非临床领域代表发表主旨发言。他从社会学视角分析了少突/星型胶质细胞瘤(低级别胶质瘤)与胶质母细胞瘤的显著差异及其社会影响。

 

NEWS TODAY

 

他首先肯定了胶质母细胞瘤(胶母)被纳入第二批罕见病目录的里程碑意义,同时将目光聚焦于发病率更低的少突/星型胶质细胞瘤(低级别胶质瘤)群体。

 

他指出,该疾病在临床特征与社会影响层面存在显著特殊性:从发病年龄看,少突/星型胶质细胞瘤(低级别胶质瘤)作为中青年群体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脑肿瘤,患者多处于"上有老下有小"的家庭顶梁柱阶段。"当一个家庭的支柱突然倒下,不仅面临治疗支出激增与收入锐减的双重经济压力,更会触发代际照护体系的断裂——患者既无法履行赡养抚育责任,反而成为需要被照护的对象。"这一分析获得了在场临床专家的高度共鸣。

 

值得关注的是,他特别强调少突/星型胶质细胞瘤(低级别胶质瘤)患者群体的"社会复归潜力"。"通过规范治疗,患者中位生存期可达7-8年,多数人能够重返工作岗位。"他表示,这种疾病既是对个体生命的威胁,更是对社会人力资源的持续损耗,"若能将生存期延长至12年以上,家庭代际结构将完成自然过渡,年轻一代成长为新的支柱,这从卫生经济学角度具有重大价值"。

 

基于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经验,递爱之家提出双重呼吁:一方面亟需通过纳入罕见病目录加速新药研发与医保覆盖,以科技突破延长患者生存窗口期;另一方面要构建社会支持网络,破除"癌症即失能"的认知偏见。"这个群体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,癌症患者同样可以创造社会价值。"孙文军以真实案例说明,部分患者在治疗后不仅恢复工作能力,更成为病友社群的心理支持者,这种"生命价值的二次绽放"需要制度保障与社会认同的双重支撑。

 

与会专家对孙文军的发言给予高度评价,认为其观点为罕见病诊疗提供了全新的社会工作视角。大家纷纷表示"罕见病诊疗不能仅局限于医学技术,患者的社会支持体系同样值得重视。“会议最后形成多项共识,包括加强罕见病目录内疾病的多学科协作,推动患者组织与医疗体系深度对接等。

NEWS TODAY

 

 

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,标志着我国罕见脑胶质瘤诊疗进入医学-社会协同新时代,为构建罕见病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 

递爱之家也将持续关注胶质瘤群体,在患者服务、政策倡导等领域,发挥自身价值。